由商务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预防腐败局6个部委局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了《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布的**份以境外企业文化建设为要求的工作指导文件,对我国境外企业既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又加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与驻在国加强文化交流融合,进行文化适应与创新,以及境外企业自身建设,全面培育企业素质、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为此,我们必须赋予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价值精髓,通过体现我国主流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推动国际社会接纳、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彼此价值认同,共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快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金融、能源等领域的硬实力和影响力,也有助于向世界正面宣示我国推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营造更为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走出去”质量和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水平都上了新台阶,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企业在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万家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境外企业群体,他们积极开展与驻在国的投资合作,为当地经济、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加深了与当地人民的友谊,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但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境外发展,面对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条件和差异很大的国别环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发展并与当地和谐相处,企业的成功经营是一个方面,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纵观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方面都是独树一帜、成效显著,不仅使自己在竞争中傲视群雄,也能够增强内部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境外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之相比,尚有不足与差距,急需充实内涵、提高素质、注重建设、加强引导。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走出去”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政府在“走出去”战略方面主要做的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政策和制度规划设计、服务保障与风险防控,以及环境营造和文化融合。相对于前两项而言,推动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短板,政府和企业在工作中相对看重项目、业绩,容易忽视长远发展和软件建设,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推动境外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创新竞争优势的工作亟待加强。我国走出去企业主体多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政府必须创新服务和引导方式,将“走出去”公共服务的体制化、机制化建设与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管理与服务并重,引导与规范并行,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以德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
一是加速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大力营造共同发展的氛围。中外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加速与当地在文化、利益等各方面的融合进程,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是增强企业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内核,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企业的发展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世界上主要跨国公司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精神支撑。我国要通过“走出去”培养、打造一批***跨国公司,就必须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突出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努力提高我国“软实力”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每一个境外企业都是一个文化载体,都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形象代表和传播使者,企业文化有民族精神,有历史底蕴,在促进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突出传播和睦、和平、和谐等价值观,提升和强化与驻在国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